中国科幻文学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,科幻文学是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强行打进来的,这是坏事,但同时也是一个好事,它把西方的文化引进来——科学技术包括科幻,都是那一个时期引进来的。
在十九世纪末有一个传教士——李提摩太,他把一篇美国的科幻文学翻译成了中文,成为了西方舶来品的第一篇科幻作品,之后就有很多的传教士以及中国的翻译开始翻译科幻文学。然后科幻文学就开始批量地进来,让中国人认识了科幻文学这么一个舶来品,也开始学习写科幻作品。
就这样,在1904年一本叫《绣像小说》的杂志上,发表了第一篇原创的科幻作品,叫《月球殖民地》,作者的名字叫荒江钓叟。要说中国科幻文学的元年,这才是元年。
科幻文学进来以后,经过鲁迅徐念慈这么一批文化名人,他们提倡科学小说,(当时叫科学小说,后来才叫科幻小说)。这批人认为中国科学小说是振兴中华重要的工具,他们大力提倡,并且带头翻译,像鲁迅先生,翻译了《月界旅行》,这是1905年的事儿。之后陆陆续续翻译了很多小说,也有一些作家开始创作科幻小说。
在清末民初,都是尝试的阶段,在1939年有一个代表人物叫顾均正。他办了一个杂志,叫《科学趣味》,里面发表了一系列的科幻小说,同时老舍的《猫城记》也是在民国期间被创作出来,这是我们中国科幻第一次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。传说后来因为《猫城记》要给他评诺贝尔文学奖,却因为老舍先生去世了而不能评了。
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,曾经中断了一段时间,直到郑文光发表了一篇小说《从地球到火星》。这篇小说是虽然比较初级,但是它是新中国发表的一篇真正的科幻小说。所以我们把1954年作为新中国科幻小说的元年,而郑文光,大家尊称他为新中国的科幻之父。
然后就有不断有一些作家进入了科幻小说的创作行列,当时陆陆续续出现了几个代表作家,包括童恩正、柳新思、肖建亨这些作家,特别是童恩正的《古峡迷雾》,在全国非常风行,很多人在看了《古峡迷雾》以后走上了考古学的道路。
在文学停滞了一段时间以后,1978年开了全国科学大会,科学的春天到来了。在这个时期,除了我们的老一辈的科幻作家,郑文光,肖建亨和柳新思,童恩正,以叶永烈为代表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科幻作家。他的代表作《小灵通漫游未来》,风行了中国,卖了两三百万册。开启了中国科幻的一个新的辉煌的时代。
我们把这个时代新老科幻作家归结为老一代的科幻,当时的四大天王是郑文光、童恩正、严云联、柳新思,还有人说是王晓达,有争议就是老四大天王这是一个时代。
这个时代一直到1982年为止,然后受了一些左的思潮的干扰,对课外小组进行批判批评。上升到精神污染的高度来批判它,一下子使科幻沉寂下去,整整沉寂了大概十年左右。
十年后,在四川有个叫《科学文艺》的杂志,后来改名叫《科幻世界》,他们一直坚持发表科幻小说,逐渐有一些新的作家、作者进入了科幻小说创作的队伍,然后又逐渐培养、出现了我们新生代的科幻作家,就是新的四大天王——刘慈欣、韩松、王晋康、何夕。
他们创作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品,包括刘慈欣的《三体》,王晋康的《天父地母》,何夕的《天年》,韩松的《红色海洋》等。
刘慈欣的《三体》获得了雨果奖,把中国科幻推向了世界,使世界注意到了中国科幻,但是中国科幻还在继续发展。
在他们的带动下,写作科幻的作者越来越多,水平越来越高,这批作家我们叫中国更新代科幻作家。这批更新代科幻作家他们有几个特点。第一是他们文化水平比较高,很多都是大学的博士、硕士,还有很多的作家是北大清华出来的,他们的文化素养比较高,和科技前沿离得比较近,他们写作的小说未来感很强,有一定相当的高度。
这批作家在正在逐渐成为继新老四大天王之后中国科幻的主力,这其中代表人物,一个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陈楸帆,他有不少的作品,译成英文,译成意大利文,推向世界。还有江波,我们说这两个人是我们更新代科幻作家的旗手,江波的作品《银河之星》这些,都得了很多的奖。马上要改编成电影上市,
最近这十年,又涌现出一大批年轻的新锐科幻作家,85后一直到90后,这批科幻作家也是非常的了不得。刘洋的《火星孤儿》,张冉的《大饥之年》。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品。还有阿缺、谢玉玲、陈劲波、夏茄、宝树等,大概有20多个。
我们为什么重视科幻呢?就是因为它起到了一般的文学作品,一般的科普作品难以起到的作用,也就是启迪科学的想象力。
我认为不管是奇幻、玄幻,都是在培养想象力,都是好事。但是科幻的想象力跟我们现代社会更接近,为什么呢?因为科幻想象力是建立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,科学的思维,科学的方法,它们有科学的架构。这些科学思维的方法论,是特别重要的。
比如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,科幻也可以翻十万八千里,但是科学的想象就是怎么用这个物理的原理发射火箭,多大动力能够逃脱地心引力,它有一种科学的思维,科学的架构在里面,这个特别重要,这种想象力才能够真正地起到推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作用。